知名戲曲評論家郭漢城曾語:“劇院作為文藝生產機構,主要是靠作品說話的?!边@幾年,作為評劇大本營的中國評劇院連續推出一系列新劇目,引起業界關注。從原創現實主義題材的《母親》《藏地彩虹》,到移植古裝戲《新亭淚》《目連之母》《馬背上下》,再到復排經典劇目《楊三姐告狀》《姐妹皇后》《鐘離劍》《向陽商店》《血火征程》《無雙傳》《李三娘》,重排經典《祝?!芬约白罱M一步跨界創排《偽裝者》,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掀起一波熱議。觀眾直呼,中國評劇越來越出彩;專家評論,中國評劇院正在扎扎實實引領評劇復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戲曲生產的“本”是什么?毋庸置疑,就是劇本?!皠”?、劇本,一劇之本”,這是在戲劇界讓人聽到耳生繭的一句話,但如今多數欠佳的戲劇作品都是敗在了劇本上。中國評劇院的領導班子在這點上認死理、信老理,他們清楚地認識到,粗絲難織細絹、粗瓷難雕細花,沒有好的劇本,出好作品就是一句空話。問題在于,好劇本從哪里來?中國評劇院副院長(主持工作)侯紅的心得是:從經典復排中來,從橫向移植中來,從積極原創中來。
抱樸守真 學習經典
向經典致敬,這已是文藝界的共識。經典是歷史的沉淀,更是學習的典范。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其在思想高度、文化內涵、藝術規范方面散發著持久的熱力,深入人心。侯紅認為,不斷深入剖析經典作品,不斷從經典中汲取智慧,是保持院團藝術水準的不二法門。
評劇是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評劇至少曾創造了3次歷史性輝煌,留下了《楊三姐告狀》《吹鼓手告狀》《小女婿》《劉巧兒》《小二黑結婚》《金沙江畔》《這樣的女人》《高山下的花環》《山里人家》《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評劇名作?!笆裁词呛米髌??反復研究經典就明白了。而評劇的經典又何其多?!焙罴t說。
中國評劇院在2020年7月復工后,不到半年時間就完成了300場演出,其中最叫座的是復排經典《花為媒》。但致敬經典不是非要“老演老戲,老戲老演”?!皶r代變了,人們的需求也在變化,復排評劇《花為媒》在節奏上更明快、矛盾上更集中,篇幅上也做了壓縮?!焙罴t說,當時售票率達到80%,有的觀眾甚至一連買了4天的演出票,這給中國評劇院排演經典作品帶來了強有力的信心。
不僅如此,在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主場活動中,園林版《花為媒》以時尚姿態亮相,驚艷會場,之后的每場演出都需要限流。僅重陽節當天,園林版《花為媒》在快手平臺的點播就達22.2萬人次,獲贊10萬次。
開闊胸襟 大膽移植
我國有300多個劇種,每個劇種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拿手好戲。新中國成立以來,劇目移植一直被視為戲劇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評劇發展史上,《打金枝》《對花槍》《謝瑤環》都是非常成功的移植劇目。
“但是,移植不能盲目,更不能簡單模仿。一方面要想清楚為什么要移植一個劇目,一方面必須遵守評劇本身的美學特色和基本規程?!焙罴t說。
2019年12月,中國評劇院移植劇目《新亭淚》亮相舞臺,引起戲曲界震動?!缎峦I》是歷史劇名家鄭懷興先生的成名作,原是莆仙戲,上世紀80年代初的演出曾在全國引起轟動,被奉為新時代歷史劇之圭臬。而這出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嚴正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大戲,能和擅長表現民間情懷、具有喜樂風味的評劇相融嗎?
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和研討會上專家的一致肯定證明了該作品移植的成功——“評劇在不失本色的情況下,可以高雅起來,可以厚重起來,可以宏大起來,這出戲證明了這一點,也鼓舞了這一點?!?/span>
2020年元旦,中國評劇院移植川劇劇目《馬背上下》在北京成功上演。耄耋之年的資深編劇徐棻女士糅合川劇《馬前潑水》和晉劇《爛柯山下》所長,為青年評劇演員編織了彈性十足的自由發揮空間?!斑@出戲具有強烈的寫意性和虛擬性,有利于激發演員的舞臺創造,展示中國戲曲美學的主體力量?!焙罴t說。
2021年的9月28日,由電視劇《偽裝者》改編的評劇《偽裝者》在北京演出,再次讓評劇觀眾深感驚喜。編劇張勇就是這部小說和電視劇的作者和編劇。這部延續了小說和電視熱度、兼具話題性和專業性的評劇,是評劇劇目的一次大膽創新。導演安鳳英認為:“整部劇亂中有序、動中有靜,這種題材在評劇中太少見了,這是對每一位主創的挑戰,也是評劇藝術的自我挑戰!”
擔當使命 執著原創
聚焦時代風氣,展現當代生活是評劇的傳統優勢。從民國時期的《楊三姐告狀》,到改革開放時期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評劇現代戲以現實主義手法直面人間苦樂,在中國戲曲大家庭中獨樹一幟。中國評劇院歷任領導都格外鐘情于現代戲的創作。
2015年中國評劇院委約知名編劇錦云創作了大型原創現代戲《母親》,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來自北京密云的英雄母親鄧玉芬送5個孩子上前線的感人故事。在2016年競爭激烈的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上,《母親》捧得中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時任中國評劇院院長王亞勛認為,這部戲是在當代重塑評劇經典。從2015年7月至今,評劇《母親》已演出247場,僅在前3年就被各地點演200場,巡演全國30多個城市。
在戲劇界,原創劇目是一個院團藝術生產能力最具綜合性的標志,但是原創談何容易,既需要眼光,更需要胸懷。2014年中國評劇院醞釀推出現代戲《藏地彩虹》?!恫氐夭屎纭酚芍麆∽骷覐埫麈屡繐尉巹?,以安貞醫院援藏干部顧虹為原型,首次以評劇方式展現黨領導下的漢藏民族關系和歷史發展變革。該劇2017年首演后,專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意見。剛剛接替王亞勛、擔任負責人的侯紅直面這一挑戰,在國家藝術基金滾動項目的支持下,在改中演,在演后評,在評后改,進行較大劇本修改不下10次,召開正式的大型專家研討會不下5次?!皶r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弊罱K《藏地彩虹》以其感人的故事情節、深厚的藏地風情、多姿的舞臺手法成為當代評劇的一個標志性作品。該劇也成功入選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并獲劇目創新獎。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知名作家陳彥認為,故事永遠是戲劇的命脈,而故事的本質是文學,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在當代中國戲曲發展和振興的過程中,需要更加真切真心地重視劇本的作用,戲曲創作才有源頭活水,劇目創作才能持續興盛。中國評劇院通過狠抓一劇之本,真正嘗到了改革發展的甜頭,劇院每年推出新作五六部,近兩年劇院上線各平臺的作品全年觀看量超過2000萬次,劇院經營實現了扭虧為盈,這相當于為整個低落的評劇界注入了強心劑。
評劇《藏地彩虹》劇照
振興戲曲必須抓住關鍵不放
楊曉華
無論從國家意志還是從百姓文化需求的角度,振興戲曲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全國各地不少院團都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作為評劇藝術的大本營和領頭雁,中國評劇院近年來在振興評劇方面的努力引人矚目。其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就是,振興戲曲必須牢牢抓住關鍵環節。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弊鳛槲枧_藝術,劇本是戲曲藝術的起點和基礎。道理淺顯,但往往落實不易,尤其是這些年戲曲界迫于經營壓力,或惑于觀念誤區,對劇本的忽視仍然隨處可見。中國評劇院在轉軌(企)改制中也曾吃過趕市場、爭訂單的教訓。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很快意識到,不把重心放到劇目生產上,不把棋子首先壓在劇本上,就一定會適得其反?!安恢纹浔?,而務其末,譬猶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span>
中國戲曲是最具綜合性的藝術,在戲曲內部構成中綜合的是編劇、導演和角色行當,在戲曲外部構成中綜合的是舞美、燈光、音樂、服裝,這些藝術門類和功能最終都落實到人才。因此出一部好戲,考驗的核心在于人才隊伍,挑戰的難點也在于人才隊伍。中國評劇院著眼長遠,通過績效激勵、重點扶持、全員提升,打造出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全面、戲路寬、勁頭足的創編和演出隊伍。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評劇是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劇種,評劇院團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廣泛分布,要振興評劇,必須抱團取暖,更要勠力奮進。中國評劇院不僅策馬揚鞭,一騎領先,還搭建平臺、云集同行、深化交流、凝聚共識,推動整個評劇藝術界振奮精神,合力突圍,成為中國戲曲振興的一支文藝勁旅。
中國戲曲的發展史是不斷迎接挑戰、不斷革新藝術形式和審美特性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初期,戲劇界曾刮起了徹底否定傳統、否定藝術規律、否定戲曲的冷風,知名戲劇理論家張庚砥柱中流,一反戲曲衰亡論、戲曲夕陽論,提出戲曲尚處于自己發展史前期的高明論斷。戲曲在上世紀80年代的繁榮證實了這一判斷。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推進、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藝術生態更加宏闊和細分的當下,以中國評劇院為代表的藝術院團的探索和努力,正昭示著中國戲曲在挑戰和壓力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深刻變革和時代飛升。
責編:賈亭沂
作者:楊曉華 來源: 文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