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qceg"><label id="sqceg"></label></acronym>

      舞臺上的歷史與現實
      責任編輯:王琳      發布日期:2022-01-20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出了關于印發《歷史題材創作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推動創作生產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文化和旅游部將于2022年至2023年實施歷史題材創作工程。
        ——圍繞迎接黨的二十大這一主線,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將開展主題文藝創作,精心組織實施好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批具有精品潛質的現實題材選題,更加嘹亮地唱響“時代大歌”。
        2022年,以創作為核心任務、演出為中心環節,推動文藝創作生產繁榮發展是舞臺藝術領域的重點工作。在這期間,歷史題材與現實題材作品將作為舞臺上的兩支重要力量,各自綻放獨特的耀眼光彩。
        從創作而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雖然是舞臺藝術創作的兩個維度,但也有著殊途同歸的創作方式和方法。通過對于兩種題材創作特點、方法、困境進行分析,也許能“撥云見日”,幫助創作者找到“以史為鑒、觀照現實”的路徑。

        真實的歷史怎樣成為舞臺上的“歷史”

        本報記者  劉  淼
        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多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相融合,將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在各個時期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歷史題材戲劇作品。
        與此同時,關于在歷史題材的創作中,“如何把握歷史的真實與戲劇的真實”“如何以史為鑒、觀照現實”等話題的討論也從未停止。處在新時代的創作環境,歷史題材創作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依然是廣大文藝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推進歷史題材創作需要接力與包容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著十分體系化、制度化的述史傳統,不僅形成了極度豐富、卷帙浩繁的歷史材料,形成了眾多治史的經驗、觀念和方法,也承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賡續的文化理想、人文價值、性格心理、審美情趣。這是歷史題材創作的深厚根基,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方面。
        “過去我們提出過深受認同、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比如強調新編歷史劇、現代戲和傳統戲‘三并舉’的政策;也有過多次大的討論,產生了很多重要成果,比如對真實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觀念等,都體現了我們對待歷史、對待傳統的科學態度和寶貴經驗?!痹谇嗄暝u論家鄭榮健看來,在“三并舉”政策的指引下,歷史題材創作在戲曲改革創新過程中起到了典范作用,但其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隨著歷史的推進和政策的改變,歷史題材的創作也幾經波折。
        “我們有過歷史題材創作的黃金時期,涌現出一大批有分量的優秀作品,比如《曹操與楊修》《金龍與蜉蝣》《傅山進京》《秋風辭》《商鞅》等。這些年來,又出現了《小喬初嫁》《景陽鐘》《關中曉月》等。它們有的較為中正,有的較為傳奇,但在對待歷史、對待藝術的精神把握上,都留下了重要經驗。2019年,羅周的兩部作品《不破之城》《顧炎武》曾引起學界的熱烈討論,說明歷史題材創作始終在賡續傳承、持續接力,而有的話題依然百家爭鳴、常說常新?!编崢s健認為,推進歷史題材創作,尤其需要這種接力和包容,而這都有賴于人們從歷史走來的文化自信和藝術定力。
        在史實基礎上發揮藝術想象力
        歷史題材創作要遵循歷史真實還是藝術真實,這是業界一直談論的問題。劇作家鄭懷興曾說,編寫歷史劇是在史家提供的史實基礎上發揮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挖掘內心,刻畫人物。史家重在“事”,編劇重在“人”;史家重在“史”,編劇重在“戲”;史家重在“實”,編劇重在“心”;史家重在“理”,編劇重在“情”;史家重在“直”,編劇重在“曲”。用明人傅山的話來說,編劇要“曲盡人情,愈曲愈折;戲推物理,越戲越真”,情節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鮮明,戲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卻是大開大合文章”。
        在話劇《伏生》的創作中,創作者將歷史真實的伏生“壁藏”《尚書》改編成藝術真實的伏生“心腦熟記”《尚書》,并增加伏生不贊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主張“百家爭鳴”;隱去李斯為人“善”的一面,大力張揚他人品之“惡”;虛構了伏生的兒子子勃、女兒羲娥、妻子閩姜等人物,勾連交織起整個故事。
        該劇導演王曉鷹認為,話劇《伏生》最大的戲劇性在于,當伏生將生命同書籍融為一體時,他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了?!胺诚履切┤鍖W經典之后,他曾為自己的博聞強記而得意。但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也為此而墜入要書與要命的詭異難題之中。最終,為了傳承儒學,伏生選擇了犧牲家人的生命,選擇了像螞蟻一樣卑微地活著,他心甘情愿地走進了人生的極致困境。當沖突從外部對抗轉為自我角力,生命困境中的極端抉擇才真正顯現出戲劇應有的文化意義?!蓖鯐扎椪f。
        “歷史不是任人裝扮的小姑娘,藝術創作也不是史官記事。從我們準備把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搬上戲劇舞臺那一刻起,就意味著必須面對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雙重考驗。原原本本按照歷史真實來講舞臺故事,那是歷史學家做的事;完全架空而脫離歷史真實,則不是嚴肅的歷史題材創作?!编崢s健提到,創作者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戲曲藝術里,有很多古代的傳奇、民間的傳說等不能納入歷史題材范疇的創作,或者也有一些架空背景的創作,某種意義上,它們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投影、獨特的傳承,要用充分包容、認真辨析的態度來看待,既不把歷史題材狹隘化而用歷史虛無主義去指責,也不生硬地非把它們稱為歷史題材,用歷史的準繩來規范和要求它們。它們有自身的傳承規律和創作規律,要給予充分的尊重。
        古為今用是歷史題材創作的靈魂
        戲劇理論家張庚在《古為今用——歷史劇的靈魂》一文中闡釋了古為今用對于歷史題材創作的意義。古為今用是創作者通過歷史和現實之間的某些聯系,產生了創作歷史劇的沖動,劇作家借歷史故事講述古今相通的哲理,或者借歷史人物的精神和命運使現代觀眾產生共鳴,了解歷史人物特定的歷史背景,解讀人物的命運,通過人物傳達出來的精神,起到以古鑒今的作用。
        在歷史題材創作中,如何運用歷史素材,使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這是每一位歷史題材的創作者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們的創作者就在強調歷史題材的古為今用,但古為今用的實踐是非常困難的。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把今天人們的思想直接套在古人的頭上,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條件,讓古人直接說現代人的話。還有一些作品,由于創作者缺乏傳統戲的積累,在創作歷史題材時沒有充分運用戲曲手段,變成了穿著古裝衣服的‘話劇+唱’?!痹谥袊囆g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靜波看來,對于歷史題材的創作,創作者首先要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科學對待史料,要加強理論修養,增加對戲曲傳統技藝和手段的積累。對一些觀眾非常熟悉的形象進行顛覆性改編創作時,要找準觀眾定位,并能闡釋到位,做到自圓其說。
        在青年編劇潘乃奇看來,對于古為今用,創作者要從題材、觀演關系和傳播方式上進行思考?!皻v史題材在當下的舞臺表達,需要我們注意怎樣把一段歷史故事講給當下的年輕觀眾聽的問題。完全遵循歷史史實,似乎又沒有創作空間。完全按照創作者的內心去進行解讀,似乎又有導致歷史虛無主義的風險。所以,歷史故事如何講給現實生活中的觀眾,尺度要把握好,讓觀眾尋找到這段歷史故事的現實意義、尋找到這段歷史故事與自己的聯系,從中找到心靈契合點。在觀演關系和傳播方式上,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要注意兼顧內容與形式上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注重藝術內容與技術內容的彼此融合,在呈現藝術內容的同時,要結合日新月異的技術支持,創新性地實現劇目的舞臺呈現,如打造影像劇場、沉浸式全感知劇場等,讓觀眾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地享受劇場藝術的多元魅力,滿足人民與日俱增的審美需求?!?/span>
        “對歷史題材戲劇創作來說,關鍵是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是以史為鑒、觀照現實,讓歷史題材彰顯出照亮當下的價值,因此要梳理分辨、要揚棄提煉、要判斷昭示,避免‘講了一個完整的陳舊故事’;二是以史培根、以戲傳神,用戲劇藝術的規律去捕捉、挖掘蘊含在歷史故事中的戲在哪里,去表現人物的個性心理、行為邏輯與歷史行進的關系怎么樣,避免‘有事無人,有史無神’?!编崢s健說。

        現實題材的現實困境如何突破

        嘉  納
        “當前,隨著‘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一創作導向的持續發力,以及‘抓住重大節點’這一創作要求的有力推動,現實題材戲劇創作呈現井噴之勢,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再度回歸主流。盡管參與廣泛,場面壯觀,其情也高漲,其勢也洶涌,但結果依然沒有跳出——作品多,佳作少;來得快,去得疾;冀望高,收效低;有高原,缺高峰——這一故轍。個中原由或許有潮流之下倉促投身,只能借助既有儲備和習慣認知勉力而為的匆忙;抑或有未及審慎考量當今現實主義的特殊內涵和嶄新使命而隨流跟風的盲目,故而在總體上未能收獲預期成果?!眲∽骷彝蹰L安在《新時代需要怎樣的現實主義戲劇》一文中發出的感嘆,切中了如今現實題材創作的“痛點”。
        對廣大創作者而言,找到“痛點”,對癥下藥,方能持續揚帆遠行。
        “離生活越近越難捕捉”
        現實題材作品直面社會、直面人生,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雖然長期以來被鼓勵、被提倡、被重視,廣大創作者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也有佳作陸續面世,但整體結果還是不太令人滿意。
        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專職副主席于濤觀察到一個現實題材創作困境——書寫形象之困,即戲劇作品中缺少真正對普通人物的關注和表達?!捌胀ㄈ耸谴蠖鄶?,更是文學藝術表現的大多數、服務的大多數,如果觀察當下其他與大眾關系更為親密的文藝門類,比如文學、影視、曲藝等,都越來越多地關注普通人,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通過對普通人甚至“底層人”的書寫、攜帶著生活的質感而被群眾所喜愛,那么戲劇作品中的普通人則成了個別和特例。一方面,戲劇舞臺似乎成為表彰先進英模人物、表現重大歷史進程的專用場域;另一方面,在余下極為有限的書寫中,舞臺則被‘城市中產’占據,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其公共性,成為某一類人展示品位和趣味的‘櫥窗’。而事實上,這部分人在中國總人口中的占比不高,戲劇作品對這些大都市中‘上層’的聚焦客觀上造成了對普通人的遮蔽。這種遮蔽也許更多的是因為不自知,但這更需警醒,因為這顯影了發展主義、新自由主義在思想層面、觀念層面對我們的深層影響?!?/span>
        在《新劇本》雜志主編林蔚然看來,創作者在現實題材的書寫中,常常面臨著兩難境地,離生活越近,越難準確捕捉。而解決的方式常常是粗暴地將現實生活放進真空中,平地忽起高樓,自覺回避現實生活和人的多面性,或視角筆鋒游移而失去焦點。模式化、格式化的寫作方式,使得現實題材成為被相當數量的創作者小心回避的題材,而缺失對時代中人物的悉心觀照,不能不說是當代創作之痛。直接撿拾生活中的“一地雞毛”搬上舞臺,缺乏提煉,失之瑣碎;人為拔高或矮化塑造舞臺人物,則流于矯飾,將現實的豐厚抽干成為空殼。而這一困惑也正成為創作者努力嘗試突破的關鍵點。
        沉下心來深入生活
        現實題材創作難,突破這個難題,文藝工作者首先要摒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沉下心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在創作過程中,火熱的生活總能撥動藝術創作者的心弦。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的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數次深入廣西百色采風,反復調整劇本10余版,不斷打磨、精進。聽到年輕的“第一書記”黃文秀遇難的消息后,該劇編劇、總導演田沁鑫不顧可能遇到洪災的危險,再次帶領主創團隊深入百色?!翱吹近S文秀的照片,讀到她的日記,聽到她的故事,我能想到的是她是一個大家很喜歡的姑娘,值得我們為她好好寫個故事?!碧锴喏握f,創作《扶貧路上》的過程,是一次向人民學習、被人民感動的過程。戰斗在脫貧攻堅戰一線的干部群眾,賦予了《扶貧路上》最大的靈感與最深的內涵。
        在現代京劇《戰士》的創作過程中,為展示共和國軍功章獲得者、戰斗英雄胡兆富深藏功名60年,不忘初心,堅守本色,淡泊名利,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事跡,主創團隊與老人座談,認真學習英雄事跡,翻閱史料,并多次驅車前往常山深山區,攀登上了常山高山之巔的硯瓦村,重走胡兆富當年極其艱辛困難的出診行醫之路。而這些采風收獲,最終都化為或感人、或震撼的舞臺呈現。劇中,年邁的老人在崎嶇的山路上背起病患的場景讓無數觀眾落下眼淚。在該劇總導演翁國生看來,《戰士》的創作過程,不僅是藝術化講述胡兆富故事的歷程,更是一堂“學黨史、強信念”的生動課程?!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共產黨員,也是真正的戰士!他一輩子其實就是在做一件事情,這件事就是拯救生命。哪怕現在95歲高齡了,他依然在做這件事,可以說,他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無數次經歷生死,對生死、對名利,他比一般人有著更深刻的認知。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蔽虈f。
        寫有感情有溫度的人
        知名文藝理論家錢谷融說:“文藝的對象,文學的題材,應該是人,應該是時時在行動中的人,應該是處在各種各樣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人?!蔽乃囎髌纷罱K的落腳點是寫人、寫鮮活的人、寫有情感有溫度的人。人物形象立住了,作品就立住了。隨著時間流逝,觀眾或許會淡忘小說或戲劇的故事情節,但仍會記得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而這些經典形象身上最具標志性的特質,往往也是時代打下的烙印。因此,現實題材作品走向經典,必須寫出人的深度。
        在創作豫劇《重渡溝》時,主演賈文龍沒有一味地拔高主人公馬海明。舞臺上的馬海明活潑靈動,甚至有些許頑劣之性,有七情六欲,像很多基層干部那樣有升遷、進城的愿望,但又是有責任感的。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認為,這樣的馬海明突破了舞臺上一般的英雄形象模式,如此才顯得可親、可敬,具備強烈的戲劇效果?!霸凇吨囟蓽稀穭撟鬟^程中,圍繞馬海明形象的塑造曾經有過一些爭議,一度有人擔心讓馬海明掛著照相機到處拍照,并且熱衷于參加攝影比賽,是否會有損扶貧干部的形象,馬海明的表演是否應該更正氣凜然。顯然,‘樣板戲’時代英雄模范人物塑造的‘高大全’思想,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著戲曲現代戲的創作演出。面對質疑,河南豫劇院三團和主演賈文龍堅持了選擇,于是才有了舞臺上這位鮮活的‘馬海明’?!备抵斦f。
        對戲劇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導演藝術家王曉鷹總結了三點經驗: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情感內涵和生命體驗;二要有創作者自己的真切感受和深入思考;三要有刻意追求“詩化表達”的創作意識。所謂“詩化意象”并不只是舞臺形式,而是對“情感內涵”“生命體驗”“真切感受”“深入思考”等整體內涵的舞臺藝術表達。
        由此可見,優秀的文藝作品必然是藝術與思想兼備的,必將給觀眾帶來極具感染力的故事體驗和生活能量。好的作品更應該直面現實、追尋生活,盡最大努力挖掘出生活與社會的真諦。

        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嘉  納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歷史與現實在定義上是相對的,歷史是相較于現在和現實而言,發生在現在和現實以前的事情,現實是歷史和未來的分割點。在時間上,歷史和現實是連續的整體,兩者互相聯系,歷史是以往的現實,現實有歷史的影子,歷史對現實會產生影響,現實是未來的歷史。
        在藝術領域,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的創作亦如此。在我們強調現實題材創作之時,在寬泛意義上講,歷史也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現實。如果沒有對歷史與現實的辯證梳理,沒有對歷史的豐富汲取、深沉把握和深刻穿透,現實題材創作也容易缺血缺鈣。
        我們創作的歷史題材作品,終究要為現實觀眾服務,這就要求我們的創作者在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把握歷史的實踐中,不僅要以史為鑒、借古喻今,更要開創未來。讓觀眾可以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和借鑒,從而對現實生活進行指導?,F實從歷史中借鑒,再用現實的眼光去反思歷史。
        我們如今的現實題材作品終究也會成為歷史。我們將為后輩留下什么樣的舞臺遺產,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珍貴黃金,更是需要創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回望歷史,觀照未來。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進入真正的創作階段,考驗創作者的指標就是其藝術構思能否客觀準確地把握時代精神,符合當下審美。具備整體認識的能力,從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理出頭緒,還原本質;以充沛的人文精神,從具體的事、物中傳達對人的深刻關切;體現雋永的美學品位與追求……這些是對創作者最基本的要求,面對創作實踐中的重重困境,竟逐漸成為了難以企及的標準。
        創作者的心態、視野和格調,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立意、容量和韻味。希望我們的創作者能真正心系民族偉業,堅守人民立場,以守正創新的原則,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用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源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所有 © 河北演藝集團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大街142號 郵政編碼:050011 電話:0311-86050100
      備案序號:冀ICP備13017863號-1   

      冀公網安備 13010202003205號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日韩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 免费永久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综合天堂 11一14萝裸体自慰 91精品在线播放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日本一级婬片A片免费播放口 人人爽人人澡人人高潮
        <acronym id="sqceg"><label id="sqceg"></label></acronym>